多糖類:黃芪多糖是黃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,能促進 RNA 和蛋白質合成,使細胞生長旺盛,具有抗疲勞的作用。此外,它還可降低血脂,提高血液和肝臟的抗氧化能力,對肝臟有保護功能。
黃酮類化合物: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,可以幫助人體清除自由基,預防衰老和疾病的發生。同時,黃酮類物質還能擴張冠狀動脈和周圍小血管,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,對心臟有保護作用。
皂苷類:黃芪皂苷等皂苷類成分具有抗炎、抗菌、免疫調節等作用,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氨基酸:黃芪富含多種氨基酸,包括絲氨酸、苯丙氨酸、色氨酸等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,這些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,對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起著重要作用。
微量元素:含有硒、鋅、銅、鐵等多種微量元素,這些元素對維持機體代謝平衡、增強免疫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。
其他成分:還含有膽堿、苦味素、甜菜堿、葉酸、維生素 D 等成分,這些成分共同作用,使黃芪具有補氣養血、利水消腫等多種功效。
針對 “氣虛證” 的典型表現,如日常容易疲勞、精神不振、少氣懶言、活動后出汗加重(“自汗”)、四肢無力、食欲不佳、大便稀溏等,尤其適合因 “脾肺氣虛” 導致的上述癥狀,常與黨參、白術等搭配增強補氣效果(如經典方劑 “補中益氣湯”“四君子湯”)。
氣虛者往往 “衛氣不固”,皮膚毛孔的防御功能減弱,容易頻繁感冒、遇風出汗(“自汗”),黃芪能加固體表的 “防御屏障”,減少異常出汗,同時增強身體對風寒的抵抗力,適合體質虛弱、反復感冒人群。
中醫認為 “氣虛則水停”,部分人群(尤其是中老年或產后)的水腫并非 “濕熱” 導致,而是因氣虛無法推動水液代謝,表現為水腫部位按壓后恢復較慢、伴隨乏力、舌苔淡白,黃芪可通過補氣促進水液排出,緩解下肢水腫、眼瞼浮腫等問題。
中醫有 “氣能生血” 的理論,氣虛會導致血液生成不足,出現面色蒼白、頭暈、心悸等 “氣血兩虛” 癥狀,黃芪雖非直接 “補血藥”,但可通過補氣推動氣血運行,為血液生成提供動力,常與當歸搭配(如 “當歸補血湯”),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萎黃、月經量少等。
對于體質虛弱者出現的瘡瘍(如皮膚潰瘍、癰腫),若長期不愈合、膿液清稀、伴隨乏力,多因 “氣虛無法托毒外出”,黃芪可通過補氣增強機體修復能力,促進膿液排出、加速傷口愈合,常用于慢性瘡瘍、術后恢復不良等情況。